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高端医疗器械以及严格配置管控产品,产品标准、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受政策环境影响较大。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医院改革制度、医学影像设备配置改革等相关政策,对于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本土企业开始在一些细分领域赶超跨国企业,国产品牌口碑逐渐提升,一些省份已在采购文件中提出限制采购进口产品,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在“进口替代”的主旋律下,未来实现医疗设备国产化的领域将会更多。
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高场磁共振产业领航者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奥泰医疗”)邹学明,介绍国产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以及奥泰医疗的未来布局。
邹学明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首位华人磁共振物理学博士;1990年,Picker国际公司(现飞利浦医疗)高级工程师;1993年,创立USA Instruments公司(曾为全球磁共振线圈领军企业,现为GE Coils公司)总裁;2003年,美国GE医疗集团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2005年创办奥泰医疗。
2005年,邹学明辞去跨国公司高管职位来到成都,引进十余位海外医学影像领域专家,在高新区注册成立了奥泰医疗。
高场磁共振成像属于高端医学影像行业,当时国内市场长期被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垄断。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奥泰医疗在2008年孕育出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场磁共振设备,将自底层部件技术、系统技术到操作软件的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都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打破了当时欧美跨国企业对高场磁共振市场的垄断。
此后,奥泰医疗自主研制出中国首台1.5T大孔径超导磁体和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使同类进口产品价格每台降低了300万元,进一步牵制了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谈到奥泰医疗的竞争性产品,邹学明介绍到,奥泰医疗的乳腺机、术中磁共振设备以及微创微波消融磁共振这三个系列的产品不仅打破了欧美垄断,取代进口,还成为了引领市场的独创性产品,目前这些竞争性产品已经进入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
在全球市场,奥泰医疗的产品性能和图像质量经过多年验证已广泛获得客户认可,被大三甲医院、权威医疗机构所接受。在国内,奥泰医疗的医院大客户有三百余家,其中78家属于大三甲医院,如解放军301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在海外市场,奥泰医疗已在包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在内的全球16个国家安装有设备,以代理营销和签约售后服务的模式进行业务拓展。
邹学明表示,奥泰医疗正筹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运营子公司,建立海外物流备件库,在当地成立销售团队,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占领部分海外市场。
磁共振技术发展至今的技术难点,邹学明总结有三。
时至今日,奥泰医疗已成为中国高场磁共振产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在国内扶持起了五百余家高场磁共振相关部件加工厂商,带动整个国内产业链的延伸。
邹学明介绍,磁共振的主要优势是没有放射线,对软体组织的特异性极高,能够精准诊断软体组织病变。未来,通过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软件的高端量化功能,磁共振技术将被赋予更多的应用范围,如诊断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难诊疾病。此外,磁共振不仅能实现结构性的检查,还能实现功能代谢方面的诊断。与CT可快速检测相比,目前磁共振所需的检测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因此在邹学明看来,磁共振的相对分辨率虽然较高,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其扫描速率,为治病救人争取更多时间。
另外,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数据快速传输和备份得以实现,磁共振技术在远程会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影像设备在医疗大数据上的功能提升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奥泰医疗目前推出了集远程诊断、会诊、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医疗会诊平台,拥有先进的光纤传输技术、智能化平台架构技术,可为国人提供实用、专业、高端的会诊服务。
此外,人工智能也赋予了设备系统本身深度学习的能力,使设备能够分辨伪影和噪音,一定程度降低对硬件的要求。未来,高场磁共振也将持续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进一步降低成本。
与普通常规医疗设备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类的大型医疗器械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产品注册,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认可后方可投入市场。在大部分省份,满足国家药监局的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公立医疗机构在采购大型影像设备时,必须取得《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才能购置。
目前,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销售流通还没有像药品以及一些耗材一样,实现真正的“两票制”。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国产厂商在开拓国内市场时,往往受到不少在产品质量之外的阻力。
此外,海外市场受全球政治局势影响较大,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市场。奥泰医疗在美国已拥有三个FDA注册证书,并且已经在当地安装了几台大孔径磁共振设备,去年由于加征关税,奥泰医疗接到的美国订单几乎全被退回,损失巨大。由此可见,零部件国产化高的本土品牌仍应以国内市场为主,争夺进口产品占领的医疗机构客户。
“‘中国制造’正在崛起,在如高场磁共振等的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迷信进口产品完全没有必要。”邹学明期待未来本土品牌能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在国产能够替代进口的前提下,获得一些市场竞争优势,让像高场磁共振这类的高端影像设备能下沉到基层中小型的医院,真正让老百姓说享受到医疗技术对生活的改善,帮助解决老百姓治病难治病贵的问题。
邹学明介绍,当前奥泰医疗正在进行着资产重组转型,净化成为纯粹的内资企业,希望明年能够在科创板上市成功。他将其称为奥泰医疗的“二次创业”。
邹学明透露,奥泰医疗未来将继续做好产品和软件的迭代更新,拓展以国内为重点的全球市场。
三年前,奥泰医疗已完成高端3T高场磁共振原型机的研制,目前正在注册。3T超高场的专病磁共振,作为邹学明眼中的高端拳头产品,未来将是奥泰医疗的重点发展方向。
邹学明还计划将专病磁共振产品和服务纳入聚焦发展板块,研制出专科化和小型化的可移动影像设备,走出一条与进口厂商的差异化路线,抢占国内市场。此外,奥泰医疗还相当重视民营医疗机构的需求,根据特定的临床应用,设计系列满足私立医院需求的磁共振型号,希望能够在民营医院医学影像市场占取先机。
成立至今,奥泰医疗在成都高新区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邹学明表示,成都的医学影像产业环境整体发展不错,自创业至今,一直享受着高新区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他表示,奥泰医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诉求已异于早期,现阶段更希望政府能够帮助引导战略资源投入奥泰医疗,尤其能够牵头与像格力、国药等国字头集团合作,汲取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发展经验,帮助奥泰医疗学习如上海联影等企业的发展模式,走民营队与国家队结合之路。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球第四家、亚洲第一家同时掌握大口径超导磁体和超导磁共振成像整机系统集成技术的公司。公司长期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用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彩超等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核心部件和整机,并提供相关售后服务。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创始人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大学医学物理学博士、GE医疗原全球副总裁邹学明。公司全球研发运营中心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天勤路201号。
公司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元,员工总数249人,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四川省委组织部首批“顶尖团队支持计划”和成都市委组织部首批“顶尖创新创业计划”资助。公司拥有专利89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33项,外观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四川省“高场磁共振脑成像”重点实验室。
团队研发成果及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及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专项支持并作为四川乃至国家创新创业的典型示范。
自2007年研发出中国首台1.5T大口径超导磁体和超导磁共振整机系统以来,不断推进全产业链布局,现拥有六款超导磁共振产品、五款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R)、一款高端彩超。产品具有满足中国医院临床需要、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等特性,打破了欧美跨国公司在该领域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进入华西医院、北京301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湘雅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国内300余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并出口到美国、英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和中东等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公司利用自主开发的智能云医学影像技术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等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并运营了区域“互联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中心、乳腺专病康复中心、脑卒中康复中心。提供对病患及亚健康人群的一体化、防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发挥示范效应并辐射中国及海外市场。
在“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继续在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领域开拓创新,开发术中磁共振、微创介入磁共振、超高场7T脑PET/核磁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差异化产品。同时,建立运营“互联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中心、乳腺专病康复中心、脑卒中康复中心,提供对病患及亚健康人群的一体化、防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以期造福于患者,为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数据、事实内容经受访者审核,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天府生命科技园微信